國衛院鍾老師研究室冥想週報(2025/9/10~2025/9/16): 專注的力量──在當下找到安定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我們的大腦經常被各種訊息與壓力拉扯。專注的力量,正是讓我們在紛亂中找回安定的關鍵。本週的主題是「專注的力量──在當下找到安定」。當我們透過呼吸冥想回到當下,專注於一吸一呼的節奏,心自然會逐漸安定下來,進而提升注意力與清晰度。
冥想練習
本週主題:專注的力量──在當下找到安定
本週我們深入探討了專注冥想如何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找到內在安定。以下是本次主題的核心發現:
科學研究證據
  • Basso et al. (2019):揭示冥想對成人大腦的積極影響。
  • Crescentini et al. (2016):證實冥想能提升兒童專注力。
  • Ford & Nagamatsu (2024):證明冥想能改善高齡者的認知功能。
跨年齡層的效益
  • 兒童 (7-8歲):顯著減少注意力問題。
  • 成年人:提升注意力與情緒調節能力。
  • 高齡者 (平均68歲):有效改善專注力。
關鍵發現
  • 每日13分鐘練習,8週後即可見效。
  • 高齡者僅需4週練習,專注力即獲改善。
  • 兒童透過冥想,注意力問題得到顯著減少
實際應用價值
專注冥想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焦點,更是一種易於實踐、能為各年齡層帶來具體效益的實用工具。它幫助我們提升認知功能、情緒穩定性,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安定與清晰。
短期練習,長期效益
Basso等人在2019年的研究發現,即使是每日僅13分鐘的正念冥想練習,在8週內就能對專注力與記憶帶來明顯益處。這項隨機對照試驗將60名無冥想經驗的健康成年人分為兩組,實驗組進行引導正念冥想,對照組則聆聽有聲節目。
研究結果顯示,完成8週訓練的實驗組在專注力表現、工作記憶和圖像辨識記憶分數上都有顯著提升,同時在壓力測試中的焦慮程度也明顯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僅接受4週訓練者尚未出現顯著改善,表示需要足夠長的練習時間才能產生穩定效果。

研究來源:Basso et al. (2019) Behavioural Brain Research
從小培養專注力
研究對象
31名7-8歲的健康小學生,分為正念冥想組(16人)和情緒覺察對照組(15人)
訓練方式
為期8週的課堂訓練,每週3次,由專業人員帶領進行正念冥想練習
顯著成果
正念冥想組學生的注意力相關問題明顯減少,專注力調節能力較訓練前有所改善
Crescentini等人在2016年針對義大利小學生進行的研究證實,正念冥想對學齡兒童的專注力和整體心理健康具有積極影響。班級導師的評估結果顯示,正念冥想組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注意力相關問題明顯減少,而對照組在注意力問題上未見顯著改變。

研究來源:Crescentini et al. (2016)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高齡者的認知活力
神經科學證據
Ford與Nagamatsu在2024年的研究提供了神經科學層面的證據,支持正念冥想對注意力的促進作用。這項針對43名平均年齡68歲的社區健康高齡者進行的研究發現,短短4週的專注冥想練習不但提升了老年人的行為表現,也帶來了大腦注意控制相關指標的改變。
研究採用持續性注意力作業(SART)作為主要評估指標,同時記錄受試者的腦電波事件相關電位變化。結果顯示,冥想組在持續專注力表現上有明顯進步,SART任務的正確反應率顯著提高。
訓練時長
4週即可看到顯著效果
研究對象
43人平均年齡68歲

研究來源:Ford & Nagamatsu (2024) Frontiers in Aging
透過AIZEN來練習專注:實用的專注力提升技巧
想要親身體驗並練習這些專注技巧嗎?立即前往 AIZEN 的「提升專注力」單元,開始您的心智鍛鍊之旅!
一指禪專注練習
  • 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食指指尖
  • 專心感受和察覺指尖能量的變化
  • 透過指尖的微妙感受來訓練專注力
呼吸專注冥想
  • 排除雜念,專注當下
  • 透過「專注呼吸」消除紛亂的思緒
  • 將注意力完全放在一吸一呼的節奏上
  • 有效提升注意力與內在安定

這些練習方法與先前的研究發現相呼應,透過持續的專注力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認知功能與心理安定。
本週最新冥想研究搶先看
01
短期正念訓練提升醫學研究人員專注力
僅3場訓練就有顯著效果。
02
冥想的世俗化趨勢
大眾更重視個人成長而非靈性層面。
03
VR結合正念治療的創新應用
科技與傳統療法的結合。
04
長期冥想對老年人睡眠與大腦的保護作用
保護大腦功能與改善睡眠品質。
短期正念訓練顯著提升醫學研究人員專注力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發現,即使是短暫的正念課程也能有效增進醫師科學家的認知表現。研究招募43名醫學與研究雙軌訓練的學生及研究人員,實驗組在12週內接受僅3場、每場1.5小時的線上正念團體指導
結果顯示,正念訓練後參與者在選擇性注意力的客觀測試上表現顯著提升(Hedges' g = 1.13, p = 0.005),且這種提升與大腦中反映分心程度的α波活動抑制程度成正相關。
43
參與者:醫學研究人員
3
訓練場次:每場1.5小時
1.13
效果量:專注力提升
研究意義:此研究說明即使繁忙如醫學研究人員,只需投入少量時間進行正念練習,也能在不影響工作時數的情況下增強專注力,對高壓職場人士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文獻來源:Brief mindfulness coaching enhances selective attention in medical scientists (2025) PLOS One
冥想的世俗化:大眾更重視個人成長
一項刊登於PLOS One的心理社會研究深入探討了一般人對正念冥想的看法。研究團隊調查167位年齡、背景各異的參與者(其中105人有冥想經驗),請他們寫下聯想到正念的五個詞並評價情緒傾向。
身體放鬆
最常見的聯想
心理健康
情感調節功能
專注內在
自我覺察能力
冥想體驗
練習者獨有認知
研究發現,受試者總計給出817個聯想詞彙,其中65%為正面。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否有冥想經驗,大眾對正念的印象幾乎未觸及其核心定義中的「專注、接納」,也很少提及直接的健康益處或靈性意涵。
文獻來源:Mindfulness beyond secularization: Beliefs across meditators and non-meditators (2025) PLOS One
虛擬實境結合正念治療的創新突破
南韓學者於Scientific Reports發表研究,開發結合虛擬實境技術的正念認知療法(VR-MBCT)三階段課程,招募73名受試者(其中38名為憂鬱症患者)體驗此虛擬療癒方案。
01
高接受度
參與者對VR環境的接受度和臨場感評價很高
02
深度投入
憂鬱症組表現出高度專注投入和明顯情緒反應
03
獨特互動
皮膚電反應訊號熵值更高,顯示深入情緒對抗
研究強調VR-MBCT介面的友好沉浸特性以及在憂鬱人群中的可行性和潛在療效。這項創新將正念療法與科技相結合,展示了數位治療的發展潛力,有望克服傳統面對面治療的時空限制。
文獻來源:Enhancing 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 in a Virtual Reality (2025) Scientific Reports
長期冥想守護老年人睡眠品質與大腦活力
法國研究團隊比較27名冥想資深者(平均年齡約71歲,冥想累積超過一萬小時)與135名同齡未曾冥想者的睡眠結構和腦電活動。
睡眠時間更長
冥想組長者夜間總睡眠時間顯著增加,第一階段淺睡佔比更低
睡眠結構穩固
第二階段睡眠(N2)比例較高,顯示睡眠架構更為穩定
獨特腦波特徵
睡眠中慢波活動減少、α波功率增加、θ波訊號複雜度提高
資深冥想者在非REM睡眠時展現的腦波組合通常意味著睡眠狀態下仍保持較高程度的資訊處理或意識水平。這些睡眠與腦波指標的差異程度與冥想者自身的練習經驗深度呈現相關。
重要發現:長期冥想習慣可能緩衝年齡增長對睡眠品質的負面影響,老年冥想者展現較佳的睡眠連續性與大腦可塑性。
文獻來源:EEG Brain Rhythms During Resting-State Wakefulness and Sleep in Elderly Expert Meditators (2025) Journal of Sleep Research
給冥想練習者的實用建議
本期週報綜合了多項關於專注冥想的最新研究,為您帶來實用的練習建議與其廣泛效益。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有經驗的冥想者,這些資訊都能幫助您更好地運用冥想來提升生活品質。
練習時間建議
  • 基於研究發現:每日13分鐘,持續8週可見效果
  • 高齡者:4週即可改善專注力
  • 醫學研究人員:僅需3場1.5小時訓練就有顯著效果
具體練習方法
  • AIZEN一指禪專注練習
  • 呼吸專注冥想
  • 可透過AIZEN平台的提升專注力單元練習
創新應用
  • VR結合正念治療的新趨勢
  • 科技輔助冥想的可能性
長期效益
  • 保護大腦功能
  • 改善睡眠品質
  • 提升整體心理健康
過往冥想週報
探索我們過往的冥想研究週報,深入了解各項主題與最新發現。
過往冥想週報
探索我們過往的冥想研究週報,深入了解各項主題與最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