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仁華博士:生物資訊與遺傳統計學研究室
鍾博士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專長為生物資訊、遺傳統計學及複雜疾病研究。擁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基因分析方法學方面具備豐富研究經驗。
查看著作
研究室成員
English
冥想週報
最新研究成果
糖尿病預測
國衛院鍾老師研究室冥想週報
1
第十六期冥想週報
你是否曾感嘆,壓力讓人「一夜白頭」?這句俗語在微觀生物學上竟是真實的。我們常花費心思保養皮膚,卻忽略了身體內部最核心的衰老時鐘──端粒(Telomeres)。本週的主題是「諾貝爾獎級研究指出,冥想如何保護端粒並『凍結』生理時鐘?」。
查看週報
2
第十五期冥想週報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沒有在跑步,心跳卻跳得飛快?壓力、焦慮、不安,正在悄悄操控你的心臟節奏。研究發現:冥想不只能安撫情緒,更能提升心率變異性(HRV)與降低血壓。本週的主題是「心的調頻法 ─ 冥想如何重新校準你的心跳節奏」。
查看週報
3
第十四期冥想週報
當疼痛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往往只能依賴止痛藥或忍耐。但近十年的研究指出:冥想能改變大腦處理「痛覺與苦感」的方式,讓前扣帶迴與前島葉重新啟動,幫助我們更平靜地面對疼痛。本週的主題是「當疼痛成為日常,冥想如何重訓你的大腦」。
查看週報
4
第十三期冥想週報
我們都曾有這樣的經驗:想專心讀點東西,但三分鐘後卻打開了訊息通知;準備寫報告,卻花了半小時在網頁之間跳來跳去。本週的主題是『記憶與專注的腦內練習──冥想如何提升認知表現』。
查看週報
5
第十二期冥想週報
有時候,讓我們難受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那股『揮之不去的感覺』。一場不順的會議、一句不中聽的話、一次沒有解釋的誤解──明明已經過去,情緒卻還卡在心裡,反覆上演。本週的主題是『情緒的餘波──冥想如何加速心理恢復力』。
查看週報
6
第十一期冥想週報
在這個節奏飛快、訊息不斷的時代,壓力幾乎成了我們的默契配備。會議、通知、責任與期待交錯湧來,讓我們的大腦長期處於警戒狀態。本週的主題是「大腦的韌性──冥想如何改變壓力反應」。
查看週報
7
第十期冥想週報
隨著天氣轉涼,許多人開始擔心免疫力下降──感冒、疲倦、過敏似乎特別容易找上門。事實上,壓力與焦慮才是現代人免疫力的最大敵人。本週的主題是「免疫的力量──冥想如何強化身體防禦系統」。
查看週報
8
第九期冥想週報
夜深人靜時,許多人仍輾轉難眠。工作壓力、生活焦慮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使現代人愈來愈難「關機」。本週的主題是「睡眠的藝術──用冥想安穩入眠」。
查看週報
9
第八期冥想週報
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常常被情緒牽著走:一句話可能引發憤怒,一個突如其來的事件可能讓焦慮漫延。這些情緒就像海上的波浪,難免起伏不定。本週主題為「靜觀情緒:在波動中找到安定」。
查看週報
10
第七期冥想週報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忘記最簡單卻最有效的平靜方法就在我們身邊──呼吸。本週的主題是「呼吸之間──找回內心的平靜」。
查看週報
11
第六期冥想週報
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我們的大腦經常被各種訊息與壓力拉扯。專注的力量,正是讓我們在紛亂中找回安定的關鍵。本週的主題是「專注的力量──在當下找到安定」。
查看週報
12
第五期冥想週報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對別人很友善,卻容易對自己嚴苛、苛責。其實,冥想不只幫助我們放鬆心情,更能讓我們學會「自我同情」,用更溫柔的眼光看待自己。
查看週報
13
第四期冥想週報
在繁忙的日常中,我們常常忙於自己,卻忽略了身邊人的感受。冥想不只是讓心安靜下來,也能幫助我們培養更多同理與慈悲。
查看週報
14
第三期冥想週報
在日常生活中,壓力與挑釁往往引發怒氣與衝動。透過冥想練習,我們可以學習保持平和,將情緒轉化為內在力量。
查看週報
15
第二期冥想週報
研究指出,感恩與冥想不僅能舒緩情緒,還能增進心理韌性與整體健康。
查看週報
16
第一期冥想週報
我們精選了最新的科學研究,以簡明易懂的方式為您呈現冥想的健康效益、實用技巧和最新發現。
查看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