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轉彎,看見生命的晴天:專訪國衛院冥想課程老師陳映而教授
【冥想週報・人物專訪】
如果你有機會參加陳映而教授的冥想課,一開始就會被她溫暖的聲音安撫下來。那一刻,彷彿全世界的喧囂都安靜了下來。她不僅是一位傳授知識的大學教授,更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帶領我們穿梭在日常的焦慮與壓力中,找到那片屬於自己的海闊天空。
這一次,我們有幸邀請到映而老師——她也正是國衛院執行「冥想介入對長照專業人員和家庭照顧者心理負荷的影響」計畫的師資——與她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分享她如何從一位曾經被壓得喘不過氣的學者,轉變為引導許多人找到內心平靜的冥想老師的心路歷程。
陳映而 教授
週報小編:
老師好!在您的課堂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您總能用非常生活化、感同身受的故事來分享深刻的道理。能與我們聊聊,是什麼樣的契機讓您從大學教職,一腳踏入正念冥想的領域呢?
陳映而教授:
(溫柔地笑) 其實,這一切都源於我自己的「困境」。過去,我的生活被切分成好幾個部分。在學校,我是老師,面對著教學、研究,還有各式各樣的評鑑壓力。說起來不怕大家笑,我曾經看著學校那張密密麻麻的評分準則表,心都涼了半截,覺得自己像個不斷追著分數跑的業務員,失去了教學的初衷與樂趣。
回到家,我是女兒、是妻子、是媽媽。父母親的身體狀況一度讓我非常揪心,工作與家庭的責任像兩座大山,讓我每天都處於一種緊繃焦慮的狀態。我常常在做這件事時,心裡卻掛念著下一件,腦袋從沒真正停下來過。
🍃 冥想,讓生活慢慢鬆開
轉機,是冥想。直到我接觸了冥想,才慢慢學會把心靜下來。我開始練習,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吸一直都在啊!從出生就陪伴我們,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它。」(笑著說) 我學著不去強迫控制呼吸,就只是安靜地觀察。這個簡單的陪伴,慢慢讓我從緊繃焦躁中鬆開,也開始能夠用更正向的思維看事情。
我發現,當我不再被焦慮追著跑,我反而能更專注、更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事。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轉念」。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真正能改變的,永遠是我們自己的心。」
小編:
「轉念」和「一念之間」是老師課堂上反覆強調的核心。您用了很多有趣的圖片,像是「少女與老婦人」的視覺錯覺圖,和「九點連線」的遊戲,就是為了說明這個概念嗎?
映而教授:
沒錯!那些圖片和遊戲都在告訴我們同一件事:我們如何「看」,決定了我們「看見」什麼。你專注在白色部分,看到的是花瓶;專注在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兩張對望的臉孔。如果你被那九個點形成的「方框」限制住,就永遠找不到答案。但只要你願意讓線條「跨出」那個無形的框架,答案就豁然開朗了。
生活也是一樣的。過去我會為了要去高中協助模擬面試而感到無奈疲憊,覺得是額外的工作。但後來我轉念一想:「哇,這不是一個能幫助更多孩子的機會嗎?」。當我用這個視角去看待,原本的「苦」就變成了「樂」,變成了成就感。這一切的轉變,就發生在我的「一念之間」。
小編:
老師提到一個非常生動的「猴子的困境」故事,猴子因為捨不得放開椰子裡的香蕉,最後失去了自由。這似乎點出了很多人,包括我們讀者的困擾——「放不下」。對於「執著」,老師有什麼想分享的嗎?
映而教授:
那個故事很殘酷,卻也很真實。猴子看起來是被陷阱困住了,但真正困住牠的,是牠自己那份「捨不得」的執著。我們生活中,也常常有各式各樣隱形的「香蕉」,可能是一個念頭、一種情緒、一段過去的傷害或遺憾。
「看得開」,就是先「看見」自己的執著。「哦,我現在很生氣、很焦慮、很懊惱。」沒關係,先接受它。就像天空一樣,它同時接納白雲和烏雲。我們的「心」也要像天空一樣,去涵容所有來來去去的情緒。
而「放得下」,就是「不緊抓著」這些情緒,不被它綁架。
「我們的心要像天空一樣,去接納所有來來去去的情緒。烏雲總會散去,但天空始終都在。」
小編:
除了轉念與放下,您還花了一整堂課的時間分享「感恩的心」。為什麼感恩這麼重要呢?
映而教授:
因為「感恩」是一股非常強大的正向能量!這不只是心靈雞湯,而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證實,常懷感恩之心的人,焦慮和憂鬱的狀況會明顯降低,睡眠品質更好,甚至免疫功能都會提升。
感恩,是邀請我們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可能只是早晨的一杯好咖啡或是個案長輩多吃了一碗飯!當我們開始記錄這些愉快的、值得感謝的事件,我們等於是在訓練我們的大腦去聚焦在「擁有」,而不是「失去」或「不足」。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幸福感和對生活的滿意度自然而然就提升了。
小編:
您如何看待線上冥想軟體如AIZen對未來冥想練習的影響?
映而教授:
(微笑) 我想AIZen是非常棒的線上冥想練習工具。像在我們的課程中,我們也鼓勵學員使用AIZen來建立每日練習的習慣。它提供了很好的結構,比如冥想計時器,或針對特定主題(如工作壓力)的引導音檔,讓大家在沒有課程時也能隨時練習,這對於養成習慣非常有幫助。
同時,科技(AI)和老師的引導是相輔相成的。也有學員跟我分享,軟體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但老師的課堂則帶來了『感同身受』的連結和真實的生命故事。我認為未來的趨勢是結合兩者——利用科技的便利性來落實日常練習,再透過團體共修和老師的分享,去深化那份心靈的體會與轉念的力量。
小編:
最後,對於許多初學者來說,冥想時腦中總是雜念紛飛,很容易感到挫折。老師會給這些新手什麼樣的建議呢?
映而教授:
(溫暖地笑) 請一定要「信任你自己」。信任你的身體天生就知道如何呼吸,也請信任你有能力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
剛開始分心,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千萬不要批判自己。當你發現自己分心了,只要輕輕地、溫柔地、帶著善意和耐心,把注意力再邀請回來,回到你的呼吸上,就可以了。每一次的「發現」與「帶回」,都是一次成功的練習。
哪怕每天只有3分鐘、5分鐘,在等公車、午休後、睡覺前,都可以練習。重點是「開始」,並且有耐心地持續下去。你會發現,你的心會越來越平靜,越來越有力量。
🌺 給大家的祝福
對陳映而教授來說,冥想不只是靜坐,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她想把這份力量傳給大家:「希望你們在忙碌裡,也能留一點時間給自己。就算只是短短的一口專注呼吸,那都是送給自己的禮物。」
訪談結束,我們彷彿也上了一堂深刻的正念課。映而老師用她的生命故事告訴我們,冥想不是逃避現實的方法,而是在紛擾世界中,溫柔而堅定地站穩腳跟的力量。改變,就從下一次呼吸,與一念之間的轉彎開始。
國衛院鍾老師研究室冥想週報
冥想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