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減壓療法:媲美心理治療的非藥物選擇
這項大型隨機對照試驗共納入 342 位患有慢性下背痛的成年人,平均年齡 49 歲。受試者隨機分配至三組:正念減壓療法(MBSR)、認知行為療法(CBT)與常規治療對照組,介入期為 8 週。研究主要評估介入後第 26 週的功能障礙程度與疼痛干擾程度是否改善超過 30%。
Cherkin et al. (2016) 研究發現
正念冥想與瑜伽為核心的 MBSR 可有效降低背痛困擾並提升日常功能,療效可媲美一線的心理治療(CBT),且無需藥物介入。效果在 1 年後仍大致維持。
功能障礙改善
在介入後26週追蹤時MBSR組有60.5%的患者功能障礙明顯改善,疼痛困擾減輕 ;CBT組為57.7%,兩組均明顯高於對照組的44.1%。
疼痛強度下降
約43.6%的MBSR組患者自評疼痛強度下降三成以上,顯著高於對照組的26.6%。
冥想鎮痛的神經科學證據
研究設計
Zeidan et al. (2015) 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觀察冥想減痛的神經機制。共納入 75 名健康成人,隨機分配至四組,分別接受正念冥想訓練、安慰劑乳膏暗示、偽冥想或被動控制。
關鍵發現
四天正念冥想訓練可顯著降低疼痛強度與不適程度,效果優於安慰劑與偽冥想。冥想組顯示出更強的前額葉與前扣帶迴活化,並減弱痛覺處理區反應。
獨特機制
這項研究首度證實冥想鎮痛具獨立的神經路徑,並非安慰效應。冥想能強化大腦「主動調節痛感」的系統,是安全而有效的輔助鎮痛策略。
重要發現:
冥想與安慰劑止痛路徑顯著不同,證實其具有獨立的神經生理機制。
大腦如何重新學習處理疼痛?
前額葉活化增強
提升認知控制與情緒調節能力
前扣帶迴參與
調節注意力與痛感評估
島葉反應減弱
降低痛覺處理區的過度反應
神經迴路重塑
建立新的疼痛處理模式
冥想訓練能夠重新塑造大腦處理疼痛的方式,不是消除痛感,而是改變我們與疼痛的關係。透過強化認知控制區域並減弱痛覺處理區的過度反應,我們學會與痛共處但不被痛綁架。
正念介入:慢性疼痛與藥物依賴的雙重解方
Garland et al. (2022) 突破性研究
這項隨機臨床試驗針對 250 位慢性疼痛且同時存在鴉片類藥物濫用問題的患者,評估為期 8 週的「正念導向復元增強療法」(MORE)是否能改善疼痛與戒斷狀況。對照組則接受支持性團體心理治療。主要指標包括鴉片使用狀況、疼痛強度與日常功能干擾程度。
45%
戒除藥物濫用
MORE 組 9 個月後不再符合鴉片誤用標準,明顯優於對照組的 24.4%
30%+
疼痛強度下降
生活功能干擾顯著改善
↓
藥物劑量減少
對止痛藥的心理依賴感與渴求感明顯下降
正念介入不僅有助於減痛,還能降低對藥物的依賴風險,是慢性疼痛與藥物誤用共病族群的重要非藥物干預手段。
相關閱讀
回到本期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