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鍾老師研究室冥想週報:當疼痛成為日常,冥想如何重訓你的大腦?
當疼痛成為日常,我們往往以為只能靠止痛藥或撐過去。然而近十年的醫學研究──包括 JAMAJournal of Neuroscience──指出,冥想能重訓大腦處理疼痛的方式:讓前扣帶迴與前島葉重新掌控「痛覺」與「苦感」的訊號。這意味著,疼痛不一定會消失,但我們可以改變與它共處的方式。
冥想練習
從化療陰霾到心靈光亮 —「揭喜」的冥想旅程
每一個走過生命風雨的人,心中都藏著一段無聲的勇氣。「揭喜」,一位在住宿型長照機構服務的臨床護理師,同時也是走過癌症治療、如今積極陪伴病友的公益志工。她的故事,是一場從「照顧他人」「學會照顧自己」的溫柔覺醒。
科學實證:冥想如何「改寫」疼痛的感受
近十年來,多項發表於 JAMAJournal of NeuroscienceJAMA Internal Medicine 的臨床與神經影像研究一致指出:冥想能有效減輕慢性疼痛,並透過改變大腦的痛覺調控網絡,降低「痛」與「苦」的重疊反應。以下三項關鍵研究,揭示了冥想如何在無需藥物的情況下,重訓大腦處理疼痛的方式。
1
JAMA 研究
Cherkin等人(2016)研究指出,8週正念減壓課程對慢性下背痛的改善效果,與認知行為治療(CBT)相當,且無需藥物。約六成患者疼痛與功能障礙明顯改善。
2
神經影像研究
Zeidan等人(2015)利用功能性MRI發現,冥想減痛時,大腦啟動了前扣帶迴與前島葉等高階調控區域,顯示我們能透過意識重新「設定」痛覺通路。
3
鴨片依賴解方
Garland等人(2022)的研究指出,正念導向復元療法(MORE)不僅降低慢性疼痛強度,還幫助45%患者在9個月後成功停止鴨片誤用。
👉 結論:冥想讓人「不再被痛主宰」,而非「不再痛」。這是一個重塑大腦對疼痛反應的過程。
開始你的正念減痛之旅:跟著 AIZen 呼吸,讓大腦重新學會放鬆
科學證實,正確的呼吸能活化副交感神經系統,有效減輕疼痛與焦慮反應。透過規律的練習,你可以重新訓練大腦,學習如何回應這些不適。建議從以下三堂 AIZen 練習開始你的正念呼吸旅程:
《正確的呼吸方式(上)》(3分鐘)
了解為什麼「呼吸對了,可以緩解90%不適」。這堂課將幫助你放鬆緊繃的肌肉與思緒,為進階練習打下基礎。
《正確的呼吸方式(下)》(6分鐘)
練習掌握呼吸節奏,讓身體進入自然調節狀態。特別適合在疼痛或焦慮感升高時使用,幫助你穩定心緒。
《呼吸實作練習》
(11分鐘)
進階體驗,引導你「觀照」疼痛的變化而非抗拒它。幫助你轉換「痛」的注意焦點,恢復內心平靜與掌控感。
立即登入 AIZen(單元三:最新的呼吸科學),體驗3堂練習──讓呼吸成為減痛的第一步。
本週禪語
離苦得樂
返璞歸真
隨緣不變
不變隨緣
—— 節錄自悟覺妙天禪師開示集

這段話提醒我們,真正的止痛來自於內心的平靜與接納。
30秒科學速記
1
活化大腦核心
冥想能活化大腦的前扣帶迴與前島葉,這些區域對於疼痛的認知與情緒調節至關重要。
2
疼痛強度下降
透過冥想練習,疼痛強度可有效下降約 30–40%,提供非藥物的疼痛管理途徑。
3
效果持久有效
冥想減痛的效益並非短暫,長期練習後效果可維持 1年以上,提供持續性的緩解。
4
配合醫療建議
儘管冥想效益顯著,但個人反應差異大,仍應配合專業醫療建議,達到最佳的健康管理。
常見問答:冥想與減痛
Q1:冥想真的能改善疼痛或壓力嗎?
多項國際研究 (JAMA,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證實,冥想能活化大腦前扣帶迴與前島葉,減少「痛覺與苦感重疊」,同時調節副交感神經系統,使壓力荷爾蒙 (皮質醇) 下降。
👉 冥想不是止痛藥,而是幫助我們改變「與疼痛相處」的方式。
Q2:每天要冥想多久才有效?
根據系統性分析與追蹤研究,每天 10–20 分鐘即可產生顯著效果(焦慮下降、注意力提升)。
重點是「規律性」──每天短時間練習,遠勝於週末偶爾一次。
Q3:呼吸練習有什麼具體效果?
慢深呼吸能平均降低收縮壓約 6 mmHg、舒張壓約 3–6 mmHg,並顯著提升放鬆感與活力。
練習時建議透過 AIZen「科學冥想」課程單元三:最新的呼吸科學,循序建立呼吸節奏。
立即行動
現在就將科學實證融入生活,為你的身心帶來實質的轉變!
【練習】開啟正念呼吸
立即開啟 AIZen 單元三《呼吸實作練習》,10 分鐘與痛共處。
【分享】傳遞療癒力量
轉發這篇週報,讓更多人知道:疼痛也能透過呼吸被重新理解。
【延伸閱讀】深入探索
點擊查看更多關於冥想緩解慢性疼痛的科學研究摘要,深化您對其機制與效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