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仁華博士:生物資訊與遺傳統計學研究室
鍾博士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專長為生物資訊、遺傳統計學及複雜疾病研究。擁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基因分析方法學方面具備豐富研究經驗。
查看著作
研究室成員
English
冥想週報
最新研究成果
糖尿病預測
打造糖尿病風險預測新工具──來自臺灣的人群大數據研究
糖尿病是影響全球最嚴重的慢性疾病之一。對醫師和患者來說,
如何更早、更準確地找出高風險族群
,一直是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近期,我們團隊利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WB)、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B)以及臺灣成人預防保健服務(APHS)的龐大數據,開發出一個高準確度的糖尿病風險預測模型。這項成果已獲得
Diabetes & Metabolism Journal
接受發表。
查看研究報告
研究怎麼做?
1
團隊分析了
約 6.5 萬名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參與者
的基因與臨床數據,建立預測模型,再利用
430 萬份成人預防保健資料
與
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的 8 萬多名參與者資料
進行驗證。
2
透過機器學習中的
LASSO 回歸
方法,研究人員從 441 項可能的因子中篩選出
13 個關鍵風險因子
,並建構出一個模型,準確度(AUC)高達
90.58%
,在同類研究中屬於頂尖表現。
有哪些新發現?
新指標──肺功能也能預測糖尿病
除了常見的血糖與糖化血色素(HbA1c),研究團隊還發現
呼氣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 PEF)
這個肺功能指標,竟然是糖尿病的重要預測因子。這顯示糖尿病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而不僅僅是「血糖的問題」。
基因風險分數的重要性因族群而異
在臺灣人群中,基因風險分數(PRS)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比歐洲人更明顯,顯示不同族群的遺傳結構會改變基因在疾病上的作用。
男女與年齡差異
分析 430 萬份臺灣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後,研究人員發現:
女性在年輕時(55 歲以下),腰圍和血脂異常對糖尿病風險的影響特別大。
男性則呈現較穩定的風險模式。
這說明糖尿病的風險因子會隨性別與年齡而改變。
為什麼重要?
全面評估風險
只靠傳統的血糖檢測可能不足,
結合基因、肺功能與臨床指標
能更全面評估風險。
個人化醫療
預測模型能針對不同年齡、性別甚至不同族群進行調整,真正做到
個人化醫療
。
臺灣數據的國際價值
臺灣的人體生物資料庫和健康檢查數據,已成為國際研究的重要資源,能為東亞族群量身打造預防策略。
小結
這項研究不只是建立一個準確度高的糖尿病預測模型,更提出了跨族群、跨年齡、跨性別的全新視角。未來,醫師或許能透過這樣的工具,更早發現高風險族群,提供更合適的介入,幫助大家遠離糖尿病。
研究亮點:
準確度高達90.58%的預測模型,結合基因、臨床與肺功能指標,為不同族群、性別和年齡層提供個人化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