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仁華博士:生物資訊與遺傳統計學研究室
鍾博士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專長為生物資訊、遺傳統計學及複雜疾病研究。擁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基因分析方法學方面具備豐富研究經驗。
查看著作
用 AI 找出誰更容易「從糖尿病前期走向糖尿病」──臺灣與英國大數據的發現
糖尿病常常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從「糖尿病前期」慢慢演變而來。糖尿病前期是一個危險信號,如果忽視,未來可能會發展成糖尿病,甚至引發心血管疾病。
那麼,在龐大的糖尿病前期族群中,誰的風險最高、最需要提早介入? 我們研究團隊透過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TWB)與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B)的數十萬筆臨床與基因資料,利用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無監督式學習,Unsupervised Learning) 技術,成功將糖尿病前期人群分成「高風險」與「低風險」兩群,為糖尿病防治開啟新的方向。
研究怎麼做?
研究對象:超過 41,000 名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 以及 46,000 名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 的糖尿病前期個案。
方法:先從數百項臨床與基因特徵中,透過統計與 LASSO 篩選出與糖尿病相關的因子,再使用 K-means 分群法,將糖尿病前期人群自動分為兩類。
驗證:透過後續 5 年追蹤資料,觀察哪一群更容易進展為糖尿病,或合併心血管疾病。
發現了什麼?
高風險群更容易變成糖尿病
  • 在臺灣,5 年內 15.7% 的高風險群發展為糖尿病,遠高於低風險群的 7.3%
  • 在英國,高風險群的糖尿病發生率也較高(13.0% vs 9.1%)。
高風險群的典型特徵
  • 男性比例明顯偏高(臺灣 76.6%,英國 52.7%)。
  • 在臺灣,高風險群年齡較輕,但 BMI、空腹血糖、三酸甘油酯、白血球數都更高。
  • 吸菸在臺灣高風險群中特別危險,顯著增加未來糖尿病風險。
併發症風險也更高
  • 高風險群除了更容易得到糖尿病,也更容易出現 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
為什麼重要?
這項研究首次利用 AI 技術,在跨國人體生物資料庫中清楚地分出糖尿病前期的「高危險族群」。結果顯示:
高風險特徵組合
年輕男性、肥胖、血糖與血脂偏高、吸菸,是最需要警惕的組合。
傳統指標不足
光靠傳統的 HbA1c 或遺傳風險分數(PRS),可能不足以精準找出高風險群,必須結合多重臨床特徵來判斷。
臺灣特殊警訊
臺灣的結果特別提醒我們:預防糖尿病要更早開始,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
小結
這項跨國研究展示了 AI 在醫學上的力量──它幫助我們從龐大的人群中,找出誰最需要提早介入,避免糖尿病前期進展為糖尿病甚至心臟病。未來,這樣的分群方法有望應用在臨床上,協助醫師提供更精準、個人化的預防策略。

研究重點:透過 AI 無監督式學習,成功將糖尿病前期人群分成高風險與低風險兩群,為精準醫療開創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