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仁華博士:生物資訊與遺傳統計學研究室
鍾博士現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專長為生物資訊、遺傳統計學及複雜疾病研究。擁有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博士學位,並在基因分析方法學方面具備豐富研究經驗。
查看著作
用 AI 從電子病歷找出「腎衰竭的隱藏類型」
腎臟是人體的「天然過濾器」,負責排除體內廢物與多餘水分。一旦腎臟功能受損,會出現急性腎損傷(AKI)或慢性腎臟病(CKD)。其中,CKD 是一種進展緩慢、難以逆轉的疾病,全球盛行率超過 10%,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預期將躍升為全球第五大死因的疾病。
然而,臨床上 CKD 與 AKI 常常交錯出現,加上治療方式(例如透析)相似,使得病人之間的差異難以分辨。如何在這些複雜病程中,精準找出不同的「腎衰竭亞型」,是改善治療效果的關鍵。
為了突破這個挑戰,我們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慧,從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的電子病歷資料,建立了一個「端到端分析框架」,成功將接受透析治療的腎衰竭患者分為兩大亞型,並揭示不同族群的疾病風險與預後差異。
研究怎麼做?
1
資料來源
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涵蓋 50 萬人以上的電子病歷,其中近 2,000 名曾接受透析治療的患者被納入分析。
2
分析方法
  1. 將病人的診斷、處方、檢驗數據轉換成「矩陣化資料」,包括人口學資訊與就醫時間間隔。
  1. 使用 卷積自編碼器(Convolutional Autoencoder, ConvAE) 進行降維,萃取出「潛在空間(latent space)」特徵。
  1. 應用 K-means 分群演算法,找出腎衰竭患者的隱藏亞型。
3
驗證方法
比較不同分群模型表現,並追蹤病人在 3 年內的存活率。
發現了什麼?
兩大亞型浮現
1
Cluster 1
嚴重 CKD 為主,病人 3 年存活率顯著較低。
2
Cluster 0
包含 較輕度 CKD部分嚴重 AKI,存活率較高,顯示部分病人經治療後可能恢復良好。
臨床差異
  • Cluster 1 病人血液檢驗常見 尿素氮、肌酸酐異常升高,代表腎臟持續惡化。
  • Cluster 0 病人則常見合併 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顯示其腎臟損傷可能與代謝疾病相關。
存活率差異
  • Cluster 1 病人的死亡風險比 Cluster 0 高出 53%
  • 這代表分群模型能有效區分出「高風險族群」,協助臨床調整治療策略。
為什麼重要?
這項研究展示了 AI 在醫療上的潛力:
自動萃取疾病亞型
能從龐大且複雜的電子病歷(EHR)中,自動萃取出疾病亞型
個人化醫療
協助醫師 依據亞型調整透析頻率與治療方式,實現更個人化的醫療。
預測長期預後
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理解 AKI 與 CKD 之間的交互關係,並預測不同病人族群的長期預後。
小結
傳統上,AKI 與 CKD 常被視為分開的疾病,但這項研究顯示,它們之間其實存在更複雜的關係。透過人工智慧的輔助,研究團隊成功將透析患者分群,並揭示了不同亞型的存活差異。未來,這樣的方法有望應用於更多疾病,推動醫療往 更精準、更個人化 的方向邁進。

未來展望
AI 輔助診斷將成為精準醫療的重要工具,幫助醫師更早識別高風險患者並提供客製化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