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焦躁到平靜:一場與自己和解的旅程
「我以前總覺得人生要完美,什麼都要做到最好。可是這樣活著,真的好累。」
這是來自國衛院鍾仁華老師與AIZen合作冥想計畫課程的一位學員——我們姑且稱她為「小玲」——在訪談中最讓人動容的一句話。她的語氣溫柔卻真實,像是一道經歷過風雨後的光,靜靜地照亮了每一個也在努力尋找平靜的人。
🌸 從照顧別人到學會照顧自己
小玲的人生,長期都在「照顧」中度過。「照顧長輩的壓力真的很大,」她坦言。那種內外夾擊的重擔,讓她陷入長期焦慮的循環。更嚴重的是,她已經超過五年無法一覺到天亮——每晚總要醒來兩次,腦袋不停轉動,直到累得不行才能入睡。
直到有一天,同事邀她一起報名冥想課。她對「冥想」的想像很傳統——「印度人坐在地上、閉著眼睛,旁邊可能還要敲個頌缽」,對於成效,她半信半疑。

沒想到,第一次的體驗就震撼了她。「第一次上課我就睡著了,那是我五年來第一次睡得那麼好。」她笑著回憶。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受到大腦真正「放下」的輕盈,也明白原來冥想不是呆坐,而是一門需要引導與練習的專業修習。那場「不小心的午睡」,成了她心靈轉變的開端。
🍃 練習呼吸,也練習放過自己
在課堂中,小玲學會了腹式呼吸。「一開始完全感覺不到肚子在動,我就乾脆躺下來練。後來真的能感覺到氣息在流動,那種感覺很奇妙。」她發現,這不僅是呼吸的練習,更是「讓自己和自己和解」的開始。
🔑 四把鑰匙,解鎖內心的平靜
在五週的課程裡,小玲學會了四個改變她生命的核心概念:
1
專注的力量:告別慌亂,找回效率
以前的她,常常這個做一點、那個做一下,結果每件事都沒有完美收尾。課程中「身體忙,心不忙」的概念,讓她學會了有條不紊地處事。現在面對社區裡視力不佳的長輩,她不再急著幫對方完成,而是靜下心、溫柔地引導與陪伴。這份專注,讓她擺脫了「窮忙」的輪迴。
2
轉念的智慧:換個角度,柳暗花明
「很多事情不要再去鑽牛角尖了!」她感悟地說。她舉了一個例子:社區的香草園,常被不熟悉的工作人員誤當雜草而清除。以前的她會氣到不行,但現在學會了「轉念」,不再追究責任,而是思考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光是這個念頭的轉變,就讓心情舒坦許多。」她微笑著說。
3
放下的自由:不當完美小姐,只做快樂自己
「放下,對我的觸動是最大的。」她真誠地說。過去她為了當個「完美媳婦」而壓力重重,凡事都想比較、都想做到最好。課程中的「猴子困境」故事,讓她突然明白:原來放下,不是放棄,而是選擇自由。她不再強求他人配合、不再逼自己證明,而是學會尊重每個人的節奏與意願。
4
感恩的溫度:真心看見生活中的美好
雖然她平時也接觸感恩的觀念,但她坦承,以前的感恩是「有條件的」——心情好時才感謝,遇到挫折就滿是怨懟。透過書寫「感恩日記」,她學會真誠地去感謝那些指出她不足的人,虛心接受不同的看法。「當我願意放下面子,去感謝那些讓我進步的指正時,心裡真的變得比較平靜與開闊。」她微笑著說。
驚人的轉變:從內到外,煥然一新!
課程結束後,小玲的生活發生了看得見的改變:
  • 情緒更平穩:她形容,以前「心累」的程度有八分,現在只剩兩、三分。
  • 夜夜都好眠:睡眠品質大幅改善,不再半夜驚醒、胡思亂想,身體疲勞感也減輕了。
  • 人際更和諧:同事們都說她變了——語氣變柔和了,態度更溫暖,長輩們也更願意和她談心。
「以前我會逼長輩照我的方式做,現在我會深呼吸,笑著說:『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她發現,當自己願意慢下來,世界也跟著變柔軟。
🌙 改變,從一呼一吸之間開始
「我現在走路的速度都放慢了。」她笑著說,「以前總是趕時間,現在知道慢一點也沒關係。」她甚至半開玩笑地補了一句:「如果這課程要收費,我也願意再上一次,因為它真的讓我變得更快樂。」

🌺 採訪後記
這場訪談,從頭到尾充滿真誠與笑聲。她的故事,讓我們看見「平靜」並非一夕之間的領悟,而是一次又一次的練習與覺察。
當她說「走路的速度都放慢了」時,現場也跟著安靜下來。這樣的「慢」,不是懶散,而是一種從容。她學會了讓呼吸先到達心裡,再到達生活。而那份溫柔、穩定與覺知,正是冥想帶給她最珍貴的禮物。
相關閱讀
返回週報
國衛院鍾老師研究室冥想週報(2025/10/29~202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