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風暴中的寧靜:一位學員的深刻體悟之旅
在照顧父母的長路上,她曾多次瀕臨崩潰。父親重病、母親失智,家裡的每一天都像是一場沒有喘息的戰鬥。「那時候,我真的覺得快撐不下去了。」她回憶,語氣溫柔卻堅定。

💧壓力下的微光
她原本是一位忙碌的上班族。直到母親2017年底住院後健康急轉直下,出現失智症狀,父親又因心臟與肺部問題頻繁進出醫院。疫情期間,她辭去工作,全職照顧雙親。生活被醫院與家庭切割成一格一格,沒有空間呼吸。「每天都在擔心下一個突發狀況,睡眠斷斷續續,情緒也被拉到極限。」
直到有一天,她在群組裡看到「國衛院與AIZen合作的冥想課程」的訊息。「那時我剛經歷父親再度住院、進入安寧療程。焦慮、無助、疲憊都湧上來。看到課程介紹時,我心裡想——或許,這會是個轉機。」
🌬️呼吸之間,找到安定
「剛開始練腹式呼吸的時候,其實不太容易,」她笑著說,「但很快我發現,只要專注在呼吸上,心就會慢慢靜下來。」
在老師的引導下,她學會了「身體可以忙,但心不一定要跟著忙」。這句話成了她日常的座右銘。
當母親半夜情緒起伏、父親又突然喘不過氣時,以前的她會慌張、焦躁。現在,她會先深呼吸,觀察狀況,再冷靜判斷。「我不會像以前那麼急。就算有情緒,我也能察覺,然後用呼吸讓自己停下來。」
🌸轉念與感恩
第二週課程談到「轉念」,老師用「老人與少女」錯視圖來說明思維框架的改變。「那一刻我很震撼,」她說。「同一幅畫,換個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樣子。人生的困難,好像也是這樣。」
有一次,父親因喉嚨化膿急診,醫護人員忙得語氣不太好。「以前我會反應過去,但那次我告訴自己:他們是在幫忙,只是太忙了。」她學會了轉念,也學會感恩。「當我感恩時,脾氣真的會消下來,連心都變軟。」
🌼學會放下,也學會愛自己
「課程裡提到『放下』,這對我最難。」尤其當安寧護理師提醒她,父親的心臟功能隨時可能出狀況,要有心理準備時,那種「放下」的功課,對她而言依舊非常沉重。她說:「我怕有一天承受不住,但我也在練習感恩當下。」
她開始每天睡前默念感恩,即使沒有寫下日記,也在心裡感謝——父母還在、自己還能照顧他們。「以前只會感恩別人,現在也學會感恩自己,這是最大的改變。」
🌻課後的延續
問她課程結束後還會不會繼續冥想?她毫不猶豫地點頭:「會。既然有效,就要繼續。」雖然她笑說自己「不夠勤勞」,但語氣裡充滿決心。「最大的挑戰是時間和意志力,但只要有心,總能找到呼吸的空間。」
課程最後,她提到老師與同學的互動讓她感覺「這堂課很有溫度」。「老師不只是教,更像是陪伴。原來連老師也曾有煩惱,這讓我覺得自己並不孤單。」
「這門課真的很好,」她最後感性地說,「可惜五週的時間,感覺有點短。」
🌈結語:溫柔的力量
訪談的最後,主持人說:「聽你這樣平靜地講述這些經歷,我真的很感動。」她微笑著回應:「我也感謝你們,讓我找到能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有時,改變不是在外界的喧囂中,而是在一呼一吸之間。那份靜靜的力量,正悄悄支撐著每一個仍在照顧、仍在愛的人。

🕊️採訪後記
採訪結束後,整個空間都靜了下來。我們能感受到她聲音裡那份溫柔而堅毅的力量。在長年照顧的磨礪中,她學會用呼吸迎接焦慮、用感恩化解無力,也讓「放下」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一種每日的練習。
她不是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裡學會平靜;她不是沒有疲憊,而是在疲憊中找到柔軟的光。這份故事,讓我們再次相信——冥想並非逃離現實,而是回到當下,用清明與慈悲擁抱生活。
相關閱讀
返回週報